基于临床安全的医用吸氧终端使用技术
医用气体终端是医院供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主要用于为患者提供安全、稳定的氧气供应。正确使用医用气体终端进行吸氧,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,还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以下是关于医用气体终端吸氧的规范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。
首先,医护人员在使用前应确认患者是否具备吸氧指征,并根据医嘱设定合适的氧流量。常见的吸氧方式包括鼻导管、鼻塞、面罩、储氧面罩等,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。
使用前,应检查终端面板上的气体种类标识,确认为“氧气”接口,防止误接其他气体。打开终端阀门或快速插拔自封接头,连接湿化瓶。湿化瓶内需加入无菌蒸馏水至规定刻度线,以对氧气进行湿化,避免干燥气体刺激呼吸道,引起不适或黏膜损伤。
将吸氧装置(如鼻导管)与湿化瓶出口连接,检查管路是否通畅,有无扭曲、折叠或堵塞。在连接患者前,应先观察氧气是否从管路末端持续流出,确认系统正常供气。
随后,将鼻导管轻轻插入患者双侧鼻腔,调整松紧带或固定装置,确保佩戴舒适、不易脱落。对于面罩吸氧,应将面罩紧贴口鼻部位,调节头带至合适松紧度,避免压迫皮肤。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、面色、血氧饱和度等指标,评估吸氧效果。
氧流量的调节是关键环节。通常通过流量计上的调节旋钮控制氧气流量,单位为升/分钟(L/min)。例如,鼻导管吸氧一般为1-6 L/min,面罩吸氧为5-10 L/min,具体应遵医嘱执行。流量计应定期校验,确保读数准确。
吸氧过程中,医护人员需定时巡视,检查设备运行情况,防止管道脱落、扭曲或被压迫。同时注意观察湿化液是否充足,及时更换或补充。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、烦躁不安等情况,应立即检查供氧系统并通知医生处理。
吸氧结束后,应先关闭终端阀门,排尽管路中残余氧气,再取下吸氧装置。湿化瓶及管路应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清洁、消毒或更换,避免交叉感染。
总之,医用气体终端吸氧操作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,确保设备完好、流程规范、监测到位,以最大限度发挥氧疗效果,保障患者安全。